她解开了母爱谎言,我都不忍再看一眼
前几天看了一部骨骼清奇的电影,太精彩了,忍不住想和你们来分享。
我在公号里推荐过很多次英剧《黑镜》,用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黑暗和尴尬,堪称神作。
而这部被称为台湾版《黑镜》的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虽没有那样的高度和知名度,但精彩程度也让人乍舌了。
此系列电影一共5个故事,每个故事都拍得很精巧。
它让我们看到了“牺牲和侵略并存”的典型中国式亲子关系。
母亲是孕育孩子生命的载体,是如何又成为摧毁孩子生命的“凶手”
每集开头都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:一个婴儿的大脑被妈妈的剪影覆盖,心灵多了一把枷锁。
最打动我的,是最后一个故事—— 《必须过动》。如果说前几个故事让我感到压抑,最后一个故事,则让我感到颤抖。
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心中“妈妈爱孩子是本能”的观念:一个母爱消失的世界,用成绩当鞭子的妈妈,如何培育(摧毁)一个个孩子的。
1、母爱消失的世界,到底有多可怕?
影片虚构了一共冰冷的世界,孩子的出生和“爱”没一丁点关系。
在这里,繁衍已不需要男人了,父亲的角色彻底消失。
就像《西游记》里的“女儿国”,只是子母河的水,变成了医生手中的科技,孕育孩子成了一件简单、又没感情的事。
当一个女人想成为妈妈时,她可以去医院。
医生把胚胎放进子宫,几分钟的时间,孩子就有心跳了。
在这里,妈妈是一份职业,孩子是妈妈飞黄腾达的“跳板”。
孩子的到来,会让妈妈激动不已。但这份激动,不是源于对孩子的爱,更多的是她们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。
因为如果能把孩子教育好,她们就拥有了荣华富贵。
在这里,成绩是最高法则,也是妈妈们的业绩指标。
整个社会对成绩的膜拜,对考试的重视,近乎疯狂。
孩子在十岁、十五岁、十八岁分别有一次鉴定考:
考得好的孩子,妈妈会获得勋章,住进豪宅;
考分低于20分的,则会被送去精进(销毁),而妈妈也会因此搬入贫民窟般的鸽子笼社区。
天堂和地狱,只隔着一次大考的距离。
在这样的高压下,到处都是冰冷的。
孩子每天在冰冷的世界里穿梭,在成绩的夹缝中求生存。
就像影片里说:“这世界,不管成绩好坏,都活得那么没有希望”。
孩子注定是牺牲品。
而金质勋章妈妈杨娟,把这份冰冷诠释到极致。
她把对孩子的爱,当成一种投资。
第一次的投资,她回报丰厚。
儿子若杰全科满分,让她赢得了金质勋章,住进了市中心豪宅,得到所有人的膜拜。
但这并不是若杰想要的生活。
天真无邪的他曾跟妈妈说:“我长大给你盖一座树屋好不好?”树屋是他心中最美好的东西,他想献给妈妈。
但妈妈说:“妈妈想要的是那个金色的别针,你可不可以帮妈妈拿到?”
当若杰长大,把一个精致的树屋钥匙,交到妈妈手里时,妈妈告诉他:“不要浪费时间做这个。”
当他告诉妈妈,做木工是他的梦想,妈妈却笃定地说,将来他的想法是会变的。
妈妈丢掉了若杰“像我的手一样”重要的木工工具,若杰则丢掉了自己的梦想,他不希望妈妈去住鸽子笼,但也没办法在现实的牢笼中继续生活下去,他选择了自杀……
妈妈把若杰的死,伪造成车祸意外的假象,于是她又得到了政府补偿的新胚胎,有了女儿若娃。
她继续用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来养育若娃,但若娃的天资不行,成绩很差,家教老师表示补习也于事无补。
她的金质勋章灯开始逐渐变暗;
看到邻居因为孩子考砸被赶到鸽子笼社区,她感到了危机
于是,她教女儿在学校伪装过动症;
因为当女儿被确诊为过动症后,就会因为是瑕疵胚胎被销毁,而她就可以再重新领一个新胚胎了。
当孩子和她的未来发生冲突时,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孩子,成就自己。
比起孩子死去,她更无法忍受自己住在鸽子笼社区。
这个妈妈,会做精致的营养餐,给女儿梳漂亮的辫子,在家里灯坏的时候,给孩子普及电路知识。她投入了金钱、时间、精力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,却唯独没有投入爱。
整个社会功利的价值观,不仅扼杀了孩子,也反噬了母亲,让她失去了母性的温情。
影片有一段,杨娟曾去到了若杰的小屋,流泪望向远方,说:“妈妈爱你”。
看到这里时,我在想,她对若杰说的这句,是出自真心,还是愧疚呢?或许她爱的只是她付出的心血而已,因为若杰是她更完美的作品。
就像她经常戴着一条若娃送的丝巾,并不是因为这是女儿送的才珍惜,而只是因为,这条丝巾是若娃考出好成绩时送的,对她来说,是好运的象征。
她更在乎的,还是名利。
所以,她对若娃的爱完全无迹可寻。
若娃死后,她又重新做起了母亲。
还写了一本畅销书,大谈养育两个孩子带给她的“成长”。
她继续演讲、担当育儿楷模;在“好妈妈年度颁奖盛典”上,她情感饱满地分享道:
“有一百分的母亲,才有一百分的孩子;男人是社会的生产者,而女人,才是培育下一代的最重要的力量;
身为一个母亲,不管胚胎质量如何,我们都要和他一起努力;十五岁鉴定考考不好,别灰心,十八岁鉴定考再接再厉,全家搬回都心好宅!
最后喊口号的场面,更是群情鼎沸:
“教育促成阶级流动,母职万岁!”
看似光芒万丈的她,却让人感觉凉飕飕的。
最后,在电视节目里,她说出了养育孩子的秘诀:
不用在意孩子开始的模样,总有办法把孩子变成理想的模样;当然最重要的是,爱自己。
波澜不惊的表情,真的让人颤抖。
看这个故事时,我一直在想,如果妈妈真是一种职业,那到底评分标准是什么呢?
无论如何,爱都不应该是被抹杀的指标吧。
所以这个这看起来一百分的妈妈,在我眼里却是一个零分妈妈。她看起来饱含深情的“母爱”背后,都是种种不能宣之于口的功利目的。
她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一个爱无能的妈妈。
2、不被爱的孩子,到底有多可怜?
《无声告白》里说:“我们终其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”
孩子渴望找到自己,就像若娃问妈妈:“我不能就只做我自己吗?”
但孩子很难摆脱父母的期待,无法割舍父母的爱和认同。
影片有一段,当若娃知道妈妈让自己伪装过动症的真实目的后,伤心地离开了家,来到了一个“避难所”。
在这个神奇的“世外桃源”里,聚集了很多被抛弃的孩子;这5个故事里的孩子,都出现在这里了。
在这里,每个孩子都尽情施展自己的天赋,做自己擅长的事。
但若娃短暂逗留后,还是选择回到了妈妈身边。
比起做自己,她更希望让妈妈开心;
没有妈妈的爱,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会什么?
回到家时,她恳求妈妈给她梳头发,恳求妈妈再辅导她作业。
她希望妈妈还能爱她,不要放弃她。
她绝望地问妈妈:“你爱我吗?
妈妈反问:“你呢?”
若娃说“:爱”。
妈妈说:“那就够了”。
即使妈妈不爱她是事实,她还是深爱着妈妈。
在被送去销毁的路上,她还是流泪隔空对妈妈说“谢谢”。
都说孩子是妈妈的软肋,其实妈妈才是孩子的软肋吧。
母亲有塑造孩子的力量,就像握着一把剑,可以为孩子披荆斩棘;也可以刺向孩子,让孩子无力反抗。
但剑在我们手上,我们就可以随意挥舞吗?
我们大概忘了,孩子不仅是我们的孩子,还是他们自己 !
影片源于生活,也高于生活。喜欢这个故事,是因为觉得它就像一面镜子,在唤醒每一个为人父母者。
让我们去思考,身为父母,怎么要怎么恰到好处地爱孩子。
并不是说不用在意孩子的成绩,而是要打破我们“唯有读书高”的单一教育观,尊重孩子的兴趣所在;不是说任由孩子随心地生活,而是在我们的期待和孩子的愿望之间,取得一个平衡点,引导孩子去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比起功成名就,我更希望孩子,能平安健康地快乐生活。
● 丹妈碎碎念 ●
为避免大家误会,先说明下,这部影片我绝对不是来黑妈妈们的,相反,它提醒我们的是,作为妈妈,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。在成为妈妈前,先成为自己;在成为妈妈后,也不要放弃自己。
看这部剧时,我也在想一个问题:身为父母,我们为什么会那么肆无忌惮地去伤害孩子,去苛求孩子?
前不久,看到林宥嘉孩子出生时他发的微博:
让我想起了叮当刚出生时的情形:医生也是一根根数着他的手指脚趾,我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,那一刻,我感恩于他的健康,也感动于他的平凡。
“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就好”,是所有父母最初对孩子的期待,
为什么走着走着,就觉得又要成绩好,又要有出息……
身为父母,我们在遇到亲子冲突或育儿困难时,真的要想想当初: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?
不忘初心,真的好难好难,但真的很重要,很重要。
丹妈往期推荐
● 关于阅读 ●
● 关于美术/音乐 ●
0-15岁各年龄段书单,请在后台回复 书单
你好,我是丹妈
童书编辑,童书推广人
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精神食粮
童书 / 电影 / 英语启蒙 / 艺术启蒙
后台回复见面礼
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